《隔离时光里的“小确幸”:疫情下与儿子的游戏日常》-疫情期间陪儿子玩
窗外的世界因疫情按下暂停键,而家里的时间却因儿子的笑声流动得格外鲜活。居家隔离的日子里,我意外地收获了一段与五岁儿子朝夕相处的珍贵时光。
起初,焦虑是主旋律——抢菜、消毒、刷新闻,直到某天儿子举着积木蹭到我腿边:“爸爸,能陪我搭一座病毒消灭塔吗?”他天真的比喻让我愣住,随即笑出了声。于是,客厅地毯成了我们的“战场”:乐高积木堆成堡垒,毛绒玩偶扮演“坏病毒”,儿子骑在扫帚上自称“疫苗超人”,我负责配音“病毒”的哀嚎。他设计的游戏规则总是荒诞却充满逻辑:“被枕头砸中三次的病毒就会变成彩虹糖!”
渐渐地,我发现封闭的空间反而打开了亲子互动的无限可能。不能去游乐场,我们用床单搭帐篷“野营”;缺少玩伴,我扮演学生听他模仿网课老师拖长声调喊“同——学们好”;甚至枯燥的核酸检测,也被我们改编成“太空人采集外星样本”的冒险。某次他突然搂住我的脖子说:“爸爸,要是你每天都能这样不上班就好了。”我鼻尖一酸,突然意识到:原来不是我在陪他,是他在治愈我。
这段特殊的日子教会我,陪伴从来不是时间的堆砌。当世界停摆,那些曾因忙碌而忽略的童言童语、那些即兴发明的幼稚游戏,反而成了照进裂缝里的光。如今再翻看手机里记录的“居家奥运会”“厨房科学实验”视频,恍然明白:疫情偷走了许多,却把最朴素的礼物悄悄塞进我手心——一个重新认识父亲角色的机会,和一颗被孩子的想象力软化的心。
(配图建议:晨光中的积木城堡、父子戴着口罩玩影子游戏的手部特写、贴满便利贴的“居家游戏计划表”)